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茶马古道上的乡村新曲 甘肃康县建设美丽乡村纪实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4-06-18  |  中国农业信息网  |   新闻爆料

神州茶网6月18日 讯: “现在,我们村的环境比县城都好,平时没事往花园里一坐,空气好,安静又舒服。”坐在村头小花园的石凳上,望着眼前绿意盎然、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甘肃省康县望关乡塄上村村民柏现武的脸上,满是惬意、自豪的神情,“你根本想不到,我坐的这个地方,以前是个大垃圾坑,天气一热味道很臭,苍蝇乱飞。”

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达70%,被誉为陇上“西双版纳”、“天然氧吧”和“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然而,一直以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悠久的茶马古道文化,却无法掩饰这里留给世人的另外一番印象:青翠的大山里遍布着一个个“脏、乱、差”的村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说。

近年来,按照中央及甘肃省的战略部署,顺应群众的热切期盼,康县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已建成和在建的美丽乡村达211个。如今,这条沉寂的古道上,再度迎来一批批远道而来的访客,人们专程走进一个个美丽如画的山村,探农家、访农民,体验和谐淳朴的乡村新风,同时,更让人们好奇的是,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12”大地震的重灾县,康县怎样建成如此之多的美丽乡村?

贫困县乡村面貌“三级跳”

坐落在西秦岭南侧陇南大山里的康县,9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80%以上的群众居住在山区或河沟幽谷之中,贫困的影子始终笼罩着大山之中的一个个山村。而除了山大沟深,自然灾害频发也是这里积贫的原因之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康县成为四川主震区之外的重灾县区之一:28人遇难、897人受伤,3万农户的13万多间房屋顷刻间化为废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57亿元……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受灾群众坚强地重建家园。3年时间,康县农村有34966户修建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这一数字,超过了全县农村总户数的八成。

废墟上崛起的一幢幢新房,在帮助受灾群众的生活恢复正常的同时,也让康县农民住房情况大为改观。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说:“灾后重建完成后,大多数群众的住房,从原来的‘高、大、黑、空’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房,这让全县农村的发展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康县望关乡塄上村村支书郭峰说,为让村子变得美起来,从2011年起,全县启动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对村里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加固、亮化,硬化、拓宽了村内外道路,还修通了田间道路,新建村民健身活动广场,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2013年,村里又开始建设美丽乡村,新修了老年活动中心、村级文化广场、花园、沿河堤人行步道,村民们房前屋后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也多了起来……

从灾后重建,到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再到打造美丽乡村,短短几年,塄上村的面貌实现了“三级跳”:过去垃圾随便倒、水沟臭不可闻、鸡鸭粪便满地的村子,如今已成为整洁靓丽的“精品村”。

像塄上村一样的“精品村”,在康县有90个。除此之外,全县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有67个,达标村有54个。

“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康县全面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实践中总结推广经验,创新完善思路。”康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蒙艳琴说,截至目前,美丽乡村的数量占到了全县350个行政村的60.3%,昔日农村“脏、乱、差”和“穷、懒、散”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整合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

事实上,对于康县而言,大规模地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并非一件易事。作为国扶贫困重点县,要大面积建设美丽乡村,缺项目、缺资金成了首要难题。

70岁的城关镇凤凰谷村村民万义勤“走了一辈子稀泥烂滑的路”,他做梦也没想到,没有一分钱的凤凰谷,能建得如此漂亮。多年前堆满垃圾的沟道,如今已变身清澈的小溪,两岸上的小花园里,绿草如茵,平坦整洁的村道直通农家院落,洁白的新房在绿树映衬下,显得格外靓丽。

目前,凤凰谷村已投入520万元用于建设美丽乡村,村级无积累的凤凰谷何以能拿出这么多资金?村支书史佐宏向记者揭开了谜底,“硬化道路、广场、庭院等用的是财政奖补资金,建村级活动室等用的是陇南市委组织部等联村单位的帮扶资金,改厕改圈改灶及危房改造整合了扶贫开发资金,修河堤借助水利部门的项目,绿化是园林局的项目,沟道治理是水保局的项目……”

“通过项目整合,将分散的资金捆绑一起,集中管理使用,避免了项目资金‘撒胡椒面’的老大难问题,有效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项目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李廷俊告诉记者,每年康县县委都以“1号文件”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安排意见,给全县各双联单位交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此外,县上还把凡是用于农村建设的财政一事一议、扶贫、农业、林业、国土、水利、交通、文体、环保等各类项目资金,原则上全部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

“大家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3年来,全县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亿多元,1.9万多户群众户均奖励补助资金近2万元,这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搞建设的积极性,农户户均自筹资金也达到3万多元。

保护生态——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

资金的问题有了解决之道,剩下的便是如何建设。康县峰峦叠嶂、林木茂盛、风光旖旎,大山之间,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这样的地方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实现统一推进,又充分彰显不同村落的特色,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化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康县最大的资源禀赋就是生态,建设一定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李廷俊说,“我们决定把全县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大景区来规划,把每一个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设计,把每一户都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并且在建设中,做到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不搞大拆大建,依村就势,因户施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彰显民居风貌和村庄生态环境。”

紧接着,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纳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聘请成都凤凰园林设计院,按照生态旅游型、传承文化型、环境改善型等不同类型,根据城镇郊区、公路沿线、旅游景区、高半山区等不同的区位和地域特色,分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3个等次,确定了不同的建筑风貌、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创建方式。

记者在长坝镇花桥村看到,一颗颗形状各异的黑褐色石头堆在一起,仿佛一个个袖珍的“小假山”,四周盛开着蓝色的马兰花,这让整个新村看上去别具特色。村民欧长清说,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长坝镇和花桥村的干部们集思广益,在石头间用鹅卵石铺成了“磨脚路”,中间稍宽阔的地方放上了小石桌和石凳,周围栽植了的马兰花。“以前的烂石堆,现在成了村里的一道景观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康县,许多村庄都从村情实际出发,在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地基处理、沟道砌筑上,将废旧的瓦片、河道的石头、石片、石子和枯干的树皮、枝条、竹片变成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材料,既实现了高点起步建设,又做到了量力而行、就地取材,降低了建设成本,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

和谐乡村——让农村产业强,让农民心里美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美在环境,更要美在产业,推动农民致富。为此,近年来,康县充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培育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以“整县核桃、南茶北桑、优势产业、重点突破”为总体思路,大力发展核桃、蚕桑、茶叶、花椒、中药材、畜牧养殖、大鲵特种养殖、食用菌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全面开展经济林全覆盖综合管理,以管理促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农增收。得益于此,全县累计发展核桃树59.5万亩、茶叶5.478万亩、桑园4.92万亩。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458元增长到了3278元。

王坝镇大水沟村以前是出了名的“烂泥沟”,村里也很穷。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如今的大水沟不仅环境变美了,而且成了康县核桃“双十”综合管理示范点,核桃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还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渡假村,村里连续开了3家农家乐,乡村旅游正在成为村里新的特色产业。目前,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已建成生态旅游专业村50个。

从“烂泥沟”到生态旅游村,很多康县的基层干部感慨,建设美丽乡村带来的巨大转变要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前,康县群众生产生活习惯比较落后,特别是康中、康南地区群众卫生习惯较差,牲畜粪便、柴草杂物门前院落乱堆放,垃圾出门随地乱倒。”康县望关乡党委书记杨志康说,他们采取外出学习、群众评比、张榜公示、奖优罚懒、督促整改的办法,发动群众开展“家洁院净”行动,逐渐在群众中树立了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巷道院落干净、生态环境优美的观念。“现在,大家都觉得村子的面貌就像自己的脸,要像爱护自己的脸一样,保护环境,走出去也有面子。”

“现在,村民们闲了可以打打乒乓球、篮球,坐在广场上聊聊天,在花园里打打牌散散步,可干的事情很多。”长坝镇镇长李洲说,美丽乡村建起来后,村民们休闲空间大了,娱乐方式多了,人的精神面貌变了,矛盾纠纷少了,干群关系也更和谐了。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