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无锡滨湖茶场叹好茶“压树”愁绝活“绝后”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4-08-14  |  太湖翠竹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无锡日报  |   新闻爆料

    神州茶网8月14日 讯:夏日午后,无锡许舍社区向阳林场。“只要有人要,现在我一天就可拿出15担夏茶来,”林场茶果研发中心主任刘征伟看着窗外,这句话的底气来自泡在茶场里的39个年头。只是这位太湖翠竹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无奈的是,没有人要夏茶,而且仓库里还“搁”着一部分春茶。

  老茶人进而忧心的是,村里的年轻人已不愿再进茶场,“吃不了这个苦,现在做茶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人。”

  传承人的文艺与现实:那么好的茶叶,直接剪掉了

  刘征伟用当地方言聊天特别的顺溜,即便是说专业术语。这位传承人的思虑文艺又现实:一边是可以很文艺——文绉绉地讲述太湖翠竹的特色,“叶子不浮面、汤清不浑浊、香高不刺鼻、味浓不燥喉……”另一边则是很现实——一本账算得熟稔,每亩产茶50斤的话,生产成本要8300-8500元,其中采茶工资3000元、田间管理费1500元,茶叶加工费、包装成本、土地租金……

  刘征伟近年来忧思越来越多,从今年茶叶销售情况来看,平均每亩茶园现金收益也就15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经营管理费、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人员工资等支出。他把手机放在记者面前:“你看,这是我4月中旬拍的,那么好的茶叶,直接修剪掉了。”为啥?“采下来,卖不出去,反而要倒贴制茶成本进去啊!”刘征伟说,虽然茶叶丰收增产,但考虑销售所以有时还要“压产”,“不敢采,大批的好鲜叶浪费在树上了。”

  年轻人的理想与纠结:一年要少赚一半,再热爱也难抉择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不爱茶园。许舍社区主任杭天峰给刘征伟带了个消息:本村有个村民挺喜欢种茶、种果的,“你啊肯收?”

  向阳林场的人,初听高兴,进而冷静地问社区书记,“能不能吃苦?”杭天峰说,是本村人,40来岁,对农活有热情,对农业生产有钻研精神。不过,社区和林场又同时想到一个问题:收入。那位村民现在在胡埭的企业里,月薪5500元打底,加上加班工资,一年要有6、7万元,而到了林场可能一年只有3万元左右。

  事实上,两大原因已让茶叶种植与制作的技术工出现了断层,“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4年几乎没有年轻人进来。”原因主要是收入不高,农作辛苦。农作苦主要是在采茶制茶季,常常要开夜工,一道道工序下来不能脱节,比较辛苦,业余生活也要搭进去。

  好技艺的何去与何从:传承不止是一个茶场的事情

  显然,种茶制茶的利润已成为非遗传承人忧思的重要关节。而解决“后继乏人”和利润堪忧的困局,并不是一个茶场能完成的事。

  “现在滨湖区绝大多数的茶场只做一季春茶,利润空间很小。刘征伟这位非遗传承人纠结的化解,可能并不止于技艺的传承。一方面固然需要肯吃苦磨练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现代市场理念的营销型人才。

  品牌是更广层面的“大招”。滨湖区农林局人士认为,要积极整合区域茶农业经营资源,发挥向阳林场等龙头企业的优势,将个人分散的、小规模的经营组成“联合舰队”,以市场化整体运作推动茶场从困境中突围。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好茶茶场无锡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