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南谯区:地方茶 ,如何叫好又叫座

更多 茶叶新闻 内容  |  2016-04-21  |  安徽日报  |   新闻爆料

导语:南谯区施集镇镇村干部通过调研发现,本地种植的茶叶多为上世纪5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引进的黄山褚叶种和福鼎大白茶,品种老化,茶树出芽率逐年递减。最终,大家形成共识:建设新茶园,栽植茶叶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提升产量和品质,地方茶“革命”势在必行。

原标题:地方茶 ,如何叫好又叫座

神州茶网4月21日 讯:质好价高缘何产量上不去

清明过后,皖东茶乡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进入了采茶、制茶、售茶的旺季。 4月8日,在南谯区施集镇上最大的施集茶场院内,前来购茶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新茶产量少,很多顾客的“胃口”难以满足。

“我们收购鲜叶的价格是100元一斤,制作出的西涧春雪茶要卖到近700元一斤,比市场上其他很多茶的价格要高两倍以上,但是仍然供不应求。 ”施集茶场场长周言明说,主要是全镇茶叶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上不去。 3月22日第一天只收到100斤鲜叶,现在每天收购的量也就在几千斤,而企业一天可加工鲜叶2万斤。为此,茶场专程派车从周边县乡招来100多人采茶。

施集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属丘陵地带,土壤富含矿石绢云母,营养丰富,十分适合茶树生长。所产的绿茶叶面肥厚,口感重,加之制作工艺以高火杀青及高温烘干为主要特点,辅之以人工簸拣、栗炭火烘笼烘干等传统工艺,使得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冲泡、板栗香、回味甜”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被评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绿色食品。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近7000元。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全镇茶叶种植面积仅1.5万亩,辐射周边乡镇1万多亩,规模始终上不去。

“施集镇很多山场都栽植麻栎树和板栗树,每亩年收入300多元,种茶每亩年收入上万元。如果全镇茶叶面积能扩大到5万亩至8万亩,那就有了规模效应,对于树立品牌、开拓市场都有好处。 ”周言明说。

施集镇井楠村是皖东名茶 “施集春雪”的原产地之一,茶叶种植面积占皖东地区近一半。可由于茶叶采摘期较短,每年的4月至6月是茶叶交易的集中时段。此外,施集镇上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有七八家,“加工企业普遍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扩大种植、加工规模的愿望不强,需要通过市场的手段进行整合,做大做强加工企业,才能有效扩大种植规模。 ”施集镇党委书记周天兵说。

品种更新科技保障需跟上

在施集茶场的300亩有机茶栽植基地,乌牛早、白毫早、农抗早、舒茶早、安吉白茶、湖南黄金茶等10余个新品种试验田一块挨着一块,防霜风扇、杀虫灯、喷灌设备一应俱全。

“你看这防霜风扇,日本技术,一台就是2万块钱,我们争取各种项目资金,投入100万元在这里搞示范茶园,就是想找到适合本地效益更高的新品种,带动更多茶农致富。 ”南谯区农技推广中心技术员吴荣金对记者说。

通过试验,白毫以其上市早、产量高被当地茶农接受,舒茶早、农抗早试验效果佳,可望下一步推广;上市更早、产量更高的乌牛早被农技专家和当地茶农看好,目前已在全镇推广栽植了500亩。吴荣金介绍,从浙江引进的乌牛早品种经济效益是传统品种的2至3倍,不过需要防3年一遇的晚霜,茶农种植需要安装防霜风扇,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供科技帮扶。

在项目资金和农技人员的帮扶、支持下,2月19日,井楠村的新茶园引进首批乌牛早茶苗,全部栽到田里。记者在茶园看到,田块平整,路网、沟渠配套完备,茶田里还套种着国槐树苗。

“我们利用90万元项目资金和村民自筹的10多万元资金,流转农田500亩分3年全部种茶,去年已建成120亩,今年建180亩,明年就可打顶采茶了。 ”井楠村书记刘新春说,茶叶基地实验成功后,村里将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承包给茶农经营管理,村集体每亩年均可获纯收入5000元,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打造精品茶采摘体验基地,带动更多村民从事茶产业致富。对于乌牛早这一新品种,刘新春信心满满:“上市早、特性一致、芽头整齐、纯度高,非常适合做名优茶,效益高。 ”对于可能发生的晚霜打击,茶园已在农技人员的引导下,安装防霜风扇,并做好烟雾防霜等预案。

扩大规模政策扶持不可少

4月8日下午,施集镇孙岗村村民管华佐拎着刚采摘的湿漉漉的一袋鲜茶叶,走进施集茶场的生产车间,茶场收购人员利索地称重,2斤200元,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是我家5亩地小茶园的茶,每天采个1至2斤,一年挣几万块钱是有的。 ”管华佐说。

在施集镇,像管华佐家这样的低产小茶园很多,由于建成时间太久,产量低,急需改造,但资金是个大问题。为此,施集茶场场长周言明建议,政府可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茶园改造,并免费提供新茶苗,让镇里适合种茶的土地都种上茶。

目前,南谯区已将施集茶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在项目资金、农技服务、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扶持。井楠村的新茶园共投入100多万元,其中90万元是移民后扶、水利、空壳村财政帮扶资金等项目资金。施集茶场300亩有机茶栽植基地也得到30万元的江淮分水岭项目资金,政府还提供种苗支持。

“镇里除了天然保护林,还有很多麻栎、板栗林,要砍树种茶,除了要让群众看到经济效益,有愿望改,还要上级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出台科学合理的规划,最终实现茶叶种植规模的扩大,让更多村民受益。 ”施集镇党委书记周天兵说。

【采访手记】

对于知名度不高的地方品牌茶叶来说,需要在保证品质不断提升的同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知名度,让更多农民因茶致富。这其中,既要茶叶企业放眼长远、谋求更大发展,也要政府部门做好规划、开展科技和资金帮扶。如此,皖东茶乡的“瓶颈”或许能变成大发展的契机。

题图: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村民在采摘白茶。 本报记者 潘成 摄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地方茶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