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用品质“泡”一壶“千亿”好茶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8-03-28  |  四川日报  |   新闻爆料

 

  3月27日,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新星村,茶农正忙着采茶。杨路铭 摄

  编者按

  神州茶网3月28日 讯:清明将至,春茶采摘正当其时。背靠30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四川这个茶叶生产大省正向“茶产业强省”奋力迈进:早在2014年,省政府就在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茶产业要达到“千亿”目标。

  目标既定,步步求变:资源整合、品种更新、品牌重塑、技术优化……去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左右,其中干毛茶产量就达28万吨,全省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4200元。

  又是一年新茗时。本报记者翻茶山、踏茶垄,深入了解川茶产业现状,推出“春茶观察”系列报道,从新品质、新品种、新品牌三个维度,展现川茶着眼供给侧、开拓新市场的主动作为,探寻川茶“千亿”奋进路上的新变局。

  多措并举科学管理种好茶

  宜宾

  宜宾茶园规模、干茶产量居全省第一,产值居全省第二,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市。去年宜宾茶叶出口创汇突破1100万美元大关、同比增长85.5%。宜宾茶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即可开园采摘制作,比省内茶区早7~15天,比国内主要茶区早30~45天,是“中国早茶之乡”。

  3月26日傍晚,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张西平从精制加工车间里搬出了几箱“天府龙芽”。几天后,这批茶叶就将摆上成都、北京乃至国外的茶店货架。

  “天府龙芽”,这个起源于宜宾的川茶大区域品牌,频繁现身国际舞台。走出去的背后,则是宜宾在茶树种植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等方面不断的探索。

  □曹洋 本报记者 黄大海

  集约化管理 增产又增收

  “这批茶树去年冬天修剪得好,今年春芽就出得好。”3月26日,宜宾市翠屏区农林畜牧局经作站站长张元春正在茶园里为茶农讲解科学修枝。一旁,种了十几年茶树的邱场镇谢坝村村民邹成君听得十分认真。

  “种了好多年茶,这两年,靠了专合社和农技站的指导,才摸到提高产量的诀窍。”邹成君说,相比过去粗放式的种茶方法,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化的种植管理方式,让他家五六亩地的春茶产量提高了近两成。

  产量提升,秘诀在“早”。张元春教茶农们“高枝越冬”。“就是冬天不对茶树进行修剪,清明后春茶完了再修剪。”张元春说,这样茶叶一片叶子就有一颗芽,个头更大,比修剪过的茶树出芽更早。

  不过,邹成君也有过疑惑,“早茶才挣得了钱,村民们都以采芽茶为主,品质不好的夏茶还采吗?”这个问题同样曾经困扰着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吴明耀。

  为此,川茶集团针对夏茶进行创新研发,将生产方向对准黑茶、红茶以及其他茶叶创新产品;同时为了提高夏茶采摘效率,在茶园投入机器修剪、机器采摘。

  机修机采让邹成君颇觉受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有三亩茶园,以前春茶采过后,他们夫妻俩的精力只能再采一亩夏茶,剩下两亩无暇照顾。但使用机修机采之后,剩下两亩茶园从夏到秋可以采摘三次,每亩机采五六百斤,能多挣2000多元,“夏茶也能有收益,嫩叶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在茶园里引虫。”安全有保障 创建示范区

  2017年底,宜宾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市。宜宾市农业局质监科副科长曾迪认为,这得益于宜宾茶“完整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据介绍,早在2015年9月,宜宾市就在茶叶领域建设运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市民通过手机扫描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追溯其整个生产销售流程。

  可追溯,让茶农们更加注重用药安全。张元春介绍,场镇都设置了茶园农药专柜,确保茶农们能从正规渠道购买农药;各处专柜还都张贴了最新茶叶禁限用农药清单。

  “科学用药”还不够,吴明耀为宜宾茶叶设定了更为高远的“安全目标”:不用农药。

  “通过合理修枝、科学手段对害虫实现物理诱杀,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保证茶叶安全。”吴明耀说,川茶集团建立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实施了“茶叶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关键技术”“茶园中常见水溶性农药的替代以及新型农药的应用技术”等重点创新项目。

  目前,院士专家工作站已研发出农残速测卡,对鲜叶和茶汤均可进行快速检验。这一技术下一步就将大范围推广。

  提升宜宾茶的安全和质量,也是宜宾市政府关心的话题。今年1月,宜宾市印发了《宜宾市2018年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方案》,在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疫情疫病监测控制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预警通报与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

  “这些体系均以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技术标准为门槛,目的就是让宜宾茶企有标准可依照,保障宜宾茶叶品质。”曾迪说,今年,宜宾将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力推进宜宾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高标准茶 多亏了3000 个“鹅工人”

  洪雅

  眉山市洪雅县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有茶园28万亩,是全省农业特色效益产业基地县(茶叶),也是全省11个川西名优绿茶核心优势产区之一,可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近20亿元。目前洪雅通过欧盟认证的茶叶基地已有2000多亩。

  □本报记者 袁丽霞

  3月27日,洪雅县花溪镇余沟村,洪雅平羌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费立正在自己的茶园里查看长势。一垄垄矮小的茶树间,一群白鹅穿梭其中觅食。这3000只白鹅,是费立的“秘密武器”之一。

  2004年,费立在海拔1200米的余沟村找到这片荒坡时,就打定主意要承包下来种“高标准茶”。别的茶园两三年就见效益,他却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用了5年才开始产茶,而且产量很少。不打药,茶园里杂草丛生,费立决定养鹅来充当“除草机”,“一亩茶园养10只,效果最好。”

  不仅如此,每年费立都要请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前来指导,掌握各种昆虫的分布量,确保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去年欧盟认证的德国专家来检查,不看资料,直奔茶园。后来才知道,就是要看茶园里有没有蜘蛛网,有没有茶毛虫、七星瓢虫等。”

  努力没有白费。2017年,这290亩茶园的种植基地和生产环节通过欧盟认证,拿到了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今年春天,这批茶叶的批发价达到每公斤1600元,新产的几百公斤已经全部卖完,“其中一部分就是通过中间商卖到了欧洲。”费立说。

  费立的种茶思路、成效,恰与洪雅县谋定的茶产业转型方向不谋而合。

  目前,洪雅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年产量达到2万吨;注册了“峨眉雪芽”“道泉”“屏羌”“雅自天成”“雅雨露”等品牌,其中不少还在全国名优茶评比、品鉴及展销活动中获得过金奖。但洪雅县农牧科教站站长李世洪坦言,洪雅茶叶品牌还不够响亮,“还是得从品质上先下功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因此,引导茶农按照有机标准种植管理茶园,已成为该县提高茶叶品质的着力方向。“品质好才能不愁卖。”洪雅县农牧局局长余能武表示,目前该县已通过有机茶认证的生产基地有7400亩,“在今年春茶销售中,获得了有机认证的茶叶,价格要比普通茶叶高40%以上。”

  看得到好处,村民扭转观念更有动力。在该县中山乡前锋村,正在建设的“中国(前锋)有机茶第一村”项目预计将辐射2万亩茶园。村党支部书记付志洪已将费立的茶园设定为参考坐标,“我们先做好有机茶基地,下一步也要申请欧盟认证,做高品质茶叶。”

  前几天,当地还特地组织了几十名茶农,到费立的茶园进行参观学习。

  “产学研”联合,用品质换市场

  蒙顶山

  雅安市名山区,是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蒙顶山茶自唐朝起成为贡茶,沿袭至清末,历经1169年从未间断。“蒙顶山茶”曾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66亿元。2017年5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蒙顶山茶入选“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本报记者 游飞

  3月27日,朝阳初升,名山区新店镇新星村的茶园里,茶农们已经采起春茶,巧手翻飞间,新鲜茶芽渐渐将背篓装满。这一颗颗鲜嫩的茶芽,孕育着茶农们增收致富的希望。

  “今年受天气影响,产量稍微有些减少。但鲜叶价格有所上涨,总体来看,每亩可以增收上千元。”茶农覃明清对此“很满意”,“今年最意外的就是福鼎这个品种。我种了一亩这种茶树,采摘的茶叶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刚到市场就被收购。”

  “福鼎是名山区近年来推广的一个新品种,其口感更为浓郁回香,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研究员吴祠平介绍,近年来,蒙顶山茶的品牌名气越来越大,与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全面提高茶叶品质密切相关。

  为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名山区积极和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茶科所、浙江大学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联合的方式,推进茶叶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名山区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收集省内外茶树种质资源材料1500多份,引进郁金香、黄金芽、碧云、紫娟、铁观音、中茶302等优质特色新品种茶树良种220个,建成了“西南第一”的茶树种资源基因库。根据不同的土质和生长环境,名山区大力推广最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达20多个,白毫131、特早芽213等国家级茶树良种种植范围,已占到名山区茶叶种植面积的60%以上。

  品质改良,换来丰厚收益。名山区蒙峰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明清种植茶叶已有几十年。经他计算,去年合作社8500亩茶园每亩产值已超过8000元,较2013年翻了一番,“每亩产值上万元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品质增效,也带动了销售渠道的多样化。3月27日,在名山区百丈镇,茶农高华松正准备将前些天采下的鲜叶进行加工。“我每年会做手工茶,直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虽然每公斤价格比普通茶叶贵了上百甚至几百元,但优质定制的手工茶,仍然颇受市场青睐。去年,总共100公斤的手工定制茶为高华松带来了10余万元的收入。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好茶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