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勒乡:茶旅产业致富经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8-12-03  |  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爆料

导语: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安徽省的大力支援下,该乡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走上了“小康路”。


zhouh8b158_s.jpg

绿荫掩映的勒门巴民族乡。记者 段敏 摄

神州茶网12月3日 讯:暮秋时节,雪域高原上大部分地区的树叶已经开始枯黄,但勒乡的树木仍然郁郁葱葱。近日,“西藏日报改革开放40年”采访组一行翻过波拉山山口,拐过一百多个弯,来到了勒布沟最南端的勒门巴民族乡——勒乡,追寻这座小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变迁,见证当地群众越过越好的幸福生活。

喝上“富裕茶”

“受益人数共计54户132人,其中贫困户2户2人。除就业人员劳务收入外,全乡每人分红3158.5元。全社总收入205万余元,人均收入1.5万余元,就业90人,分红132人。”走进勒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一张盖有红色印章的产业精准扶贫受益群众基本信息表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一个仅有54户140人、林草资源占主导地位的边境乡镇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这张表还记载了受益群众的户主姓名、受益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码、是否建档立卡、产业增收方式等信息,颇为清晰。

然而,勒乡茶业47年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反,可谓“一波三折”。

据勒乡乡长普巴介绍,勒乡于1971年建立茶厂,开辟了42亩茶田。但由于经营不善,茶厂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倒闭,茶田分给勒乡群众分散种植,效益很差。2003年,安徽援藏干部帮助勒乡从浙江引进茶种,新开发茶田200多亩,其中102亩为可采摘茶,加上原来的42亩,共计144亩茶田可采摘茶叶,新开垦的茶田也被分给了群众,很长一段时间里,勒乡茶产业都以个体经营为主。

zhouh8b156_s.jpg

图为勒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职工在查看茶叶长势。记者 段敏 摄

“经统计,种植一亩茶田需要40个劳动力,而一亩田的产出只有1000多元,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普巴说。于是,他和两个村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始考虑成立合作社。

2011年,勒乡100名党员干部群众成立了勒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集茶叶种植、加工以及销售于一体,实行统一种植、管理、经营、加工、包装、销售,并打造了“勒仓莲”茶叶品牌。

2016年,普巴申请了13万元经费,邀请安徽省的绿茶和红茶专家来勒乡培训技术人员。普巴原打算把所申请的经费全部付给两位专家作为报酬,但两位专家只拿了一万多元的路费、住宿费,并为勒乡培养了5名技术人员。

当年参加了茶树种植、管理、防病虫害、茶叶加工等技术培训的达瓦白玛如今管理着勒乡的茶田,对茶苗种类,茶叶加工流程、工艺烂熟于心,也十分熟悉销售业务。“以前我们都是把锄掉的杂草、变坏的叶子清理出茶田,现在则是把它们放在田里做肥料,这都是当时老师教给我们的。”达瓦白玛说。

现在,“勒仓莲”品牌茶叶新包装已经面世,该品牌旗下新推出的红茶、绿茶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大叶茶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目前,茶厂有760多亩茶田。下一步,我们将在茶田改造、厂房改造、增加品种三大领域进行努力。逐步实现所有茶田都能采摘茶叶、完成平整工作,向规模化、规范化、机械化采摘方向发展。充分运用政府提供的茶叶产业提升工程资金进行厂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厂房规范化操作、安全卫生操作条件。尝试增加速溶产品等品种。”勒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理罗布次仁自信满满地说。

吃上“旅游饭”

走在勒乡勒村的街道上,农家乐、家庭旅馆、饭馆、宾馆、茶馆、商店等鳞次栉比,青砖红瓦高墙与周围青山绿水浑然一体,风景美不胜收。

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勒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条件。茂密的原始森林、吞珠吐玉的流泉飞瀑、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镶嵌林中的天然牧场、众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构成了“森木扎”景区绝美的原生态风光。

此外,勒乡于2015年被评为“全区首批特色小城镇建设示范点”。一期建设项目于2017年12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包括:新建村民房24套、政务中心2052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1965平方米、特色商业街2918平方米、防洪堤1.6公里、周转房38套2414平方米,以及生态护坡、附属基础设施等。目前,勒乡正在实施特色城镇二期项目建设,建设内容包括辖区内的亮化、公共厕所修建、沿路挡墙修建等工程。特色城镇的建成,使勒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齐全,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zhouh8b154_s.jpg

勒村群众在表演阿吉拉姆。记者 王超 摄

勒乡党委、政府深挖域内旅游资源,以“原始生态游”“门巴特色文化游”和“魅力边境游”为主要内容,打造“距首府最近天然氧吧”“仓央嘉措故居”等精品线路,建设极具门巴风情,集住宿、餐饮、商业、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乡,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一、二楼搞餐饮服务,三楼有三间客房、五张床位,自今年2月搬入新房子以来,已经接待了300多名游客,纯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 。”37岁的勒乡居民次仁拉姆乐呵呵地说。

搬进自家与政府共同筹建的200多平方米新家后,次仁拉姆积极响应政府发展第三产业的号召,开办了门隅月光农家乐,生意、卫生和游客评价都是全乡最好的。

今年62岁的古如是村里的致富“引路人”,是村里第一个经商的,也开办了乡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拉庄云农家乐。2005年,古如利用自家195平方米的老房子开办了家庭旅馆,一年能挣三、四万元。

“我们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保存完好的门巴文化和独特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可以利用起来。”古如说。如今古如和家人经营着一家拥有6间客房的农家乐,也承包了邻居次仁罗布的旅馆,总经营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女儿维色参加了山南市为期45天的厨师培训,为顾客提供中餐服务。她坚信:“只要自己有能力,干什么都行。”

zhouh8b157_s.jpg

神州茶网12月3日 讯:勒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职工达瓦白玛在介绍产品。记者 段敏 摄

二维码支付和无线上网几乎成了勒乡农家乐、家庭旅馆的“标配”。小镇子紧跟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为游客提供着更加便捷的服务。

截至今年10月,勒乡已开张运营22家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接待游客达1.3万余人次,收入达28万元,吸纳就业人数达90人,旅游业发展成效初显。

走上“小康路”

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勒乡人不忘初心,朝着“小康路”奋勇向前。

2015至2016年,补发护林增资17353元;2017年,草补资金3950元、边民补贴4000元;2017年上半年,管护员工资4632元、市级双联户奖金2000元、农业收入15440元、牧业收入17352元、茶馆收入5万元……在门隅月光农家乐的墙壁上,一份《2017年家庭收入情况》清晰地记载着次仁拉姆家去年的收支情况。这张表显示,她家去年的12项收入共计12万余元,3项支出约为2.8万元,纯收入近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5万元,远远高于西藏当年的脱贫标准。

次仁拉姆只是勒乡推进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据悉,经报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勒乡所在的错那县退出贫困县(区)行列。

今年三十多岁的勒乡副乡长、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格桑旦增师从时年82岁的朗杰拉姆学习表演门巴阿吉拉姆,如今已成为阿吉拉姆的传承人,每年可以享受2万元的补助。他还帮带了20多名徒弟,经常在篝火晚会、大街小巷表演阿吉拉姆,既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又能吸引更多游客来勒乡游玩。

“以前,阿吉拉姆表演中断过两次,近年来,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投入了79万元对传习所进行升级改造,勒乡的年轻人都会跳。”他高兴地说。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致富茶旅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