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中国茶产业

神州茶网——茶闻天下

RSS

贵州湄潭:茶旅结合造就“七彩”生活

更多 产业要闻 内容  |  2019-07-24  |  中国新闻网  |   新闻爆料

神州茶网7月25日 讯:彩色的房子坐落在山间,木质栈道连接起一块块茶园,交通便利,设施完善。谈起金花村大青沟村民组“七彩部落”近几年的改变,村民徐学书感叹道:“做梦也没想到如此大的变化。”

贵州省湄潭县金花村“七彩部落”现貌。 张翼晶 摄 

贵州省湄潭县金花村“七彩部落”现貌。 张翼晶 摄

2015年,金花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开始发生变化。金花村支部书记冯燕青说,以大青沟村民组(七彩部落)为试验,开始茶旅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探索出“农民变股东、农民变老板、农民变演员”的转变,家家户户从一产向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金花村支部书记冯燕青介绍,原本脏乱差的村子,变成了一个民居靓丽、林茶相间、绿树成荫的美丽乡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2003年,在外务工的徐学书回到金花村,响应党的富民政策种起了茶。徐学书说:“刚开始茶苗由政府赠送,但很多人都不愿意种。”徐学书抱着一种发展家乡后代受益的想法,留在家乡种起了茶。

贵州省湄潭县田家沟龙凤村村貌。 张翼晶 摄

贵州省湄潭县田家沟龙凤村村貌。 张翼晶 摄

“七彩部落”建成后,徐学书在村里开了奶茶店和民宿,成为湄潭县大清沟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家乐、承办了当地篝火晚会等,加上自家种的9亩茶园收入,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18万元。“国庆节过后便到了淡季,淡季我们全家人就出去旅游了。”徐学书笑着说道。如今,他过着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金花村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4年多来,“七彩部落”乡村从没有餐馆发展到如今的16家、乡村宾馆6家、特色小吃店17家。探索建立了“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村民们家家户户开起了小轿车,住上了小洋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距离“七彩部落”乘车约6公里的兴隆镇田家沟龙凤村,村民杨国琴正在自家的农家乐里招呼客人。杨国琴家是村里开农家乐最早的村民,近几年她接待过来自内蒙古、广西、南京等全国各地的客人。

贵州省湄潭县田家沟“黔北民居”风格的居民房。 张翼晶 摄 

贵州省湄潭县田家沟“黔北民居”风格的居民房。 张翼晶 摄


“田家沟,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苞谷饭,吃水要翻几座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村民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是田家沟十年前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近年来,田家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免费发放茶苗和实施退耕还茶补助等措施,发展茶园500多亩,户均达12亩,“一亩地综合产值8000元左右。”兴隆镇党委书记陈力告诉记者,田家沟家家因茶致富。

同时,田家沟以村庄整治为文化基础,抓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墙、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7种元素合而为一的“黔北民居”成为每户村民的标配,房前是小桥流水的荷塘,房后是青翠的茶山。“我可以说现在田家沟没有一户贫困户,没有一个贫困人口。”陈力自豪地说。

特色在茶,优势在茶,文化在茶。湄潭紧抓茶产业发展战略,把一片小小的叶子不断做大做强。如今,湄潭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业综合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人均1.5亩,真正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2018年,湄潭实现脱贫摘帽。

目前,茶产业已成为贵州省支柱产业之一,更成为脱贫攻坚重要的富民产业之一。截至2018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达752万亩,连续6年排名中国第一。贵州目前茶产业从业人员400万人,茶产业带动45.2万人贫困户人口就业,助力13.7万人成功脱贫。(完)

 

本站资讯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编于合作媒体或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来宣扬中国茶文化,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神州茶网官方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0评论

相关阅读:

生活茶旅
广告服务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茶网大全  |  关注我们
- 神州茶网(ST26.com | tea26.com) 版权所有 -  闽ICP备09028097-1号  闽ICP备09028097-3号   - 闽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68号 - QQ:1378577119  
Copyright   ©2006-2028 w.z.g_stuo All Rights Reserved